【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当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匮乏,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不少企业面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为此,市总工会以“工匠学院”为载体,探索“技能竞赛扎根工匠学院,培育成果反哺企业需求”的产教融合路径,将工会组织的协调优势、工匠学院的育人功能、技能竞赛的选拔作用整合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育链,实现“赛场出能手、学院育工匠、企业得人才”的闭环。
【目标】构建“以赛促训、以训备赛、赛训互融”生态,通过竞赛反推教学改革,强化技能人才实操能力、创新思维,培育一批“懂技术、善创新、能攻坚”的产业工匠,为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筑牢人才根基。
【举措】(一)聚焦“岗位急需+行业前沿”让竞赛内容“贴实管用”。组成由专业教师,创业技术专家、大国工匠、劳模工匠等调研团队,开展为期2个月的深度调研,精准把握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调研中采用“沉浸式观察+结构化访谈+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面进重点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收集年度技能培训清单,技术难题台账,还通过发放100余份问卷统计职工对竞赛内容的建议,确保获取的信息全面覆盖岗位实际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为竞赛内容的“贴实管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构建“阶梯式”技能培训体系,精准匹配职工需求。按职工技能水平分初、中、高等级设置培训内容,初级聚焦基础操作与安全规范,中级强化技能熟练度与问题解决能力,高级侧重创新应用与技术攻坚。结合岗位需求精准匹配课程,采用“理论+实操”模式,引入案例教学与实战演练。
(三)推行“一工种一方案”的精准竞赛体系。依据不同工种特性与需求,量身定制专属竞赛方案,如焊工技能竞赛突出焊接质量、焊缝强度与特种材料焊接技巧,钳工技能竞赛突出复杂零件的锉削、部件的装配与精度调整等。在评判标准上,细化职业规范、精度指标与创新维度,邀请对应行业的资深工匠、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标准制定。结合工种特点配套专属赛前培训,针对薄弱环节开展靶向训练,既能真实检验职工技能水平,又能精准对接岗位需求。
【成效】(一)竞赛促人才供需对接。通过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企业输送技术人员120余人,搭建起职工技能展示与企业人才吸纳的桥梁。(二)技能提升成效显著。依托工匠学院成功举办职工职业技能竞赛6场次,覆盖职工700余人。在钳工、电工等课程中,组织实践操作演练,帮助职工掌握前沿技术,大量职工通过竞赛获得技能等级晋升,职工切实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与支持。(三)以赛筑匠院品牌。竞赛项目贴合岗位实际,实现了实战化培育技能人才,吸引了参赛选手主动推荐学员,形成“竞赛引流-培训提能-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工匠学院品牌辨识度与行业号召力显著提升,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培训机制,获评地方“职业技能培育示范平台”,品牌辐射力从单一技能培训延伸至产业人才培育生态构建,进一步巩固了在职工技能教育领域的标杆地位。
【点评】工匠学院以技能竞赛为支点,实现“赛训互融、学用相长”。通过体系贯通、导师协同、阶梯培育,打破教学与竞赛边界,既为赛事输送优质选手,更向产业输出“高精尖缺”技能人才,构建起“以赛促教、以教强赛、以才兴产”的良性生态,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赛训融合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