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23年“石家庄大工匠”年度人物——赵兴鑫

赵兴鑫,男,35岁(1985年3月生),汉族,高级畜牧师,2008年6月入党,2009年6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学历。2009年8月至今在石家庄市畜产品和兽药饲料质量检测中心(原石家庄市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工作,其间: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农业推广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农业推广硕士。作为基层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在思想上始终保持着初心使命,在检测技术上精益求精,在科技推广方面深入基层农户解决实际难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作为中心党支部组织委员,我认真做好党费收缴、发展党员和党支部换届组织工作,组织党员开展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和培养教育等有关工作,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在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带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参加集体学习、听取党课、个人自学、记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二十大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勇挑重担,完成检测难点工作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奶农和乳企,进一步保障我市乳品安全,我积极主动承担了中心黄曲霉毒素M1扩项检测工作。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M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极易对人体造成危害。面对检测方法不明确、检测标准品毒性大、检测环境条件要求高等难题,我通过认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请教相关专家,通过反复试验验证,终于掌握了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技术,顺利通过了由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考核,为保障我市乳品安全做出了检测人员应有的贡献。
三、服务基层,扎实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自2020年4月起,到行唐县安香乡东安香村希望奶牛养殖合作社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我严格按照科技特派员有关要求,在做好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将剩余精力全部投入到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各项工作中,不断增强化自身科技服务意识,根据所学专业特长,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梳理问题导向,认真负责地开展各项工作。为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的开展科技帮扶工作,我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认真听取希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情况介绍,科研诉求,通过与合作社养殖、繁育、兽医人员沟通交流,对该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和科技诉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该场开展科技创新的优势和潜力,为更好的开展下一步的科技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与企业负责人沟通交流,了解其合作社目前存在的发展瓶颈,积极寻找发展创新的突破口,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科技服务信息解决企业部分关键问题,建议合作社采用以色列SCR公司DataFlow 牧群和挤奶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监测奶牛发情情况、记录反刍次数和活动量,同时挤奶控制器可以根据牛奶流量自动调整脉动频率,并精确测量奶牛产量。该套系统的应用在方便管理的同时,提高了奶牛发情监测水平,将发情监测由人工转向智能。积极推广发酵牛粪卧床垫料技术,该技术是将牛场的粪污经固液分离,将固体牛粪经密闭发酵罐发酵无害化处理后用作奶牛卧床垫料,该法与其他常用垫料相比具有原材料无需从市场购买,不受市场控制;节约成本,舒适性、安全性较好;不会造成清粪设备、固液分离机械设备的损坏。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保障了奶牛健康,提高奶牛卧床舒适度,减少奶牛肢蹄疾病,同时又为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式。为配合合作社开展品种改良工作,引进法系西门塔尔牛“蒙贝利亚”,该牛属于乳肉兼用型牛,乳用成年牛具有年产奶周期长,产奶量大,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高等特点,同时公牛在生长性状和产肉性能方面与传统荷斯坦奶牛相比有着突出的品种优势,无论是犊公牛还是淘汰奶牛在残值率上均有较高的收益。
在开展科技推广过程中,运用自身专业特长,发现企业质控关键点,提出建议解决技术难题。嗜冷菌及其代谢产生的酶是引起原料乳及乳产品发生酸包、乳清分离等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该场一直受到嗜冷菌的困扰,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咨询业内有关专家学者,与该场技术人员一起,采用提高清洗管路用水的质量,改变水温,调节酸碱清洗时的pH值,延长清洗的时间,清除管道内积水的方法,现已基本解决挤奶设备中嗜冷菌数量较多的问题。
应用各项标准制度,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按照DB13/T 5102-2019生鲜乳收购站化验室建设技术规范要求,对该合作社化验室的提出了布局调整方案,将业务管理区和实验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并根据乳企要求开展霉菌毒素、抗生素等项目的自检工作。培训合作社化验人员规范的检测方法,探讨检测过程中的各项关键点,要求其熟练掌握生鲜乳生产质量控制及相关检验检测技术,建立化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和检测仪器设备操作规范。指导合作社按照DB1301/T359-20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奶牛场生产管控技术,做好疫情防控和生产工作。规范了合作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生产管控要求,对物资配置、场区人员车量管理,相关记录内容的设定和疫情防控档案的管理提出了建议。协助合作社共同参与制定希望牧场牛奶抗生素检测操作规范、牛奶细菌数操作规范、挤奶操作规范等技术规范40余项,化验员岗位职责、赶牛工岗位职责、奶厅清洗员岗位职责等各岗位职责30余项。
创新饲养模式,提高犊牛成活率。通过与合作社技术人员交流,发现该场冬季犊牛成活率和日增重较低的问题,结合该合作社特点,提出将犊牛在棚内饲养的设想,得到合作社的大力支持。参照生猪养殖模式,将犊牛放在室内分栏养殖,拦下设网床和粪污刮板,冬季白天通风换气,晚上关窗闭顶,寒冷时通过暖气适当升温,保持环境温度始终在10℃浮动,使犊牛平均日增重达到900g以上,环境应激导致的犊牛死亡率几乎为0。
培训交流、以点带面。积极参与该合作社技术交流,与参会人员共同分享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现状、生鲜乳快速检测技术要点、生鲜乳收购站实验室建设规范等内容。通过现场交流与示范,提高了合作社工作人员对生鲜乳质量安全认识,增强了乳品安全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了收购站乳品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水平。培养基层技术骨干10余人,培养致富带头人1户,服务带动农户100余户。
依托我中心检测技术优势,为该合作社开展养殖投入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共检测膨化豆粕、玉米压片、精料补充料、青贮饲料等饲料原料样品100余批,检测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重金属(铅、铬、镉、总砷)、抗生素药物筛查、霉菌毒素等项目5000余项次,为合作社科学养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作为中心业务骨干长期在检测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近年来获得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第七届“河北省畜牧兽医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一届“石家庄工匠”称号、石家庄市“十百千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称号、2021年度石家庄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多次获得全省畜产品和兽药饲料检测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参加省市检测技能竞赛活动,并取得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大赛获水产组个人二等奖和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大比武第一名的成绩。近年来主持研究科研课题2项,参与科研课题研究10项,获得省科学技术成果6项;参与制定团体标准2项,省级地方标准2项,市级地方标准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参与出版畜牧兽医类相关论著15部,其中主编1部,副主编和参编各7部;发表畜牧兽医类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国家级期刊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