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紧密相连、相辅相成。非遗项目蕴含着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工艺的传承,是工匠精神的实践载体;而工匠精神象征着专注执着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追求,是非遗文化的价值内核。行唐县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多以民间技艺的形式流传,导致诸如非遗匠人“各自为战”、缺乏专业化管理运营,非遗项目和文创产品“草根化”、没有展示平台,从而知晓度低、受众群体少,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为破解当前困局,行唐县总工会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整合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创新,设计打造了非遗工匠坊(非遗传习所),大力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目标】搭建非遗工匠交流平台,打破传播壁垒,通过积极宣传发动,吸收一批热爱非遗文化、技艺精湛的非遗工匠参与进来;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创新,鼓励非遗工匠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非遗产品;促进非遗文化传播,通过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活动,提高全县职工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举措】组建一个交流平台。由县总工会牵头,联合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及其下属单位文化馆,打造非遗工匠坊(非遗传习所),为非遗工匠提供场地、设备等硬件支持;组建县级非遗匠人名录,收录民间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吸引更多工匠入驻。
开展一批研讨提升。邀请省市县三级非遗工匠,举办不定期研讨交流,内容涵盖非遗技艺、设计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组织县内非遗工匠到非遗传承基地、晏钧设计等知名设计公司参观学习,提升技能水平,开阔发展思路。
举办一组特色活动。在行唐县“工BA”(职工篮球赛)、职工文化周活动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中,加入非遗技艺展演、文创产品展示等环节,为非遗工匠提供展示的舞台;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通过展览、讲座、体验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魅力,感受非遗匠心。
形成一个传播闭环。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对接各级各类媒体,宣传非遗文化和非遗工匠的故事,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动非遗产品走向市场,实现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成效】非遗工匠坊(非遗传习所)成立以来,工匠人才及非遗项目虹吸效应显著:县级非遗匠人名录吸纳非遗工匠14人,收录并展示非遗项目省级1项、市级7项;李氏宝剑坊的传统兵器、蓝韵坊公司的玉猪龙和蜡染桌摆、枣华家公司文房四宝和厨房系列枣木工艺、行唐河合葫芦烫画等文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作为伴手礼送给外国嘉宾,提升了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组织开展非遗体验和交流活动25场,产品推广会27场,展示非遗文创产品达50余类,销售额突破250万元。
备注:央视河北、河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宣传报道。其中,省级非遗项目传统工艺剑锻制技艺,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点评】非遗工匠坊(非遗传习所)是行唐县总工会为破解传承非遗文化与弘扬工匠精神存在的尴尬困境所做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元素,非遗文化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工匠精神广为流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初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