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动 精准施策 探索“接地气、见实效”特色思政课

【背景】石家庄市轻工金融工会在开展大思政课教育过程中,面临三大核心问题,制约思政教育实效。一是传统形式与行业特性适配不足,金融职工工作节奏快、碎片化时间多,传统“会议宣讲”“文件学习”模式难以适应其工作规律,导致职工参与度偏低;二是内容供给与职工需求错位,青年职工关注职业成长、一线柜员侧重技能提升、管理人员重视政策解读,统一化的思政内容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分层需求;三是理论与实践转化断层,金融领域政策理论与业务实操结合不紧密,职工对“思政学习如何赋能工作”缺乏具象认知,学习动力不足。基于此,市轻工金融工会聚焦金融行业职工特点,着手探索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目标】“破解理论落地难题、凝聚发展共识”为核心目标,通过创新思政教育载体与内容,将大思政课与金融职工工作生活深度融合,增强金融职工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感、对行业发展的归属感,最终形成“基层有创新、系统有联动、成果有实效”的思政教育格局,推动思政学习转化为业务发展动力。

【举措】(一)打造“三维载体”,让思政教育形式接地气

光影课堂:沉浸式红色教育。指导国投集团所属国彩印制、国元资产公司工会打造“红色小剧场”,构建“展映+教育+党建”模式。围绕“苦难辉煌”“创业奋斗”“改革创新”“青春建功”四大主题,精选《长征》《大国工匠》等影片,结合4月缅怀英烈、7月红心向党等重要节点,每月开展主题观影。创新“历史课堂前置+分组研讨延伸”流程,邀请老党员讲解历史背景,组织职工结合岗位谈感悟,推动红色基因与金融初心共鸣,累计组织15场活动,覆盖300余人次,形成“月月有主题”的教育常态。

声动阵地:便捷化音频传播。支持廊坊银行石家庄分行工会搭建“职工之家广播站”,契合金融职工“碎片化学习”需求。每周定期播出“理论之声”“榜样力量”“心灵驿站”三大栏目:“理论之声”解读金融政策与党的创新理论;“榜样力量”讲述金融劳模岗位建功故事;“心灵驿站”提供职场减压指导。由职工担任主播,内容兼顾“理论深度”与“生活温度”,成为职工午休、通勤时的“移动课堂”。

实践讲堂:场景化岗位融合。推动系统内银行工会构建“理论+业务”双促模式,建立“党委领导、工会统筹、支行落实”的三级体系,将思政学习融入晨会半小时、季度评比;组织劳模工匠宣讲2场,覆盖1340人次,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激发职工奋斗热情;依托局域网“旗帜下的家银”栏目,展示优秀职工案例,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同步开展“奋争一流”劳动竞赛,推动思政学习转化为业务实效。

(二)构建“分层内容”,让思政教育供给精准化

针对金融行业不同群体需求,形成“三维内容体系”:对青年职工,侧重“青春建功”主题,通过《觉醒年代》节选、青年工匠分享,搭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桥梁;对一线职工,聚焦技能提升与权益维护,结合《大国工匠》观影、业务攻坚案例,强化“岗位建功”意识;对管理人员,突出政策解读与责任担当,通过《创新中国》展映、改革故事宣讲,明晰“产业报国”使命。同时,通过基层工会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收集职工需求,确保内容既“接天线”(政策理论)又“接地气”(岗位实际)。

【成效】截至目前,石家庄市轻工金融工会累计开展大思政课特色活动40余场,覆盖职工超2000人次,成功形成“基层有创新、系统有联动、成果有实效”的思政教育格局。一方面,职工对党的创新理论认同感、行业发展归属感显著增强,参与思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思政学习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动业务实效提升,如上半年某银行储蓄款较年初净增47亿多元,真正实现了“思政赋能业务”的目标。

【点评】该案例是金融行业工会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的典型创新实践,具有三大突出亮点。一是载体创新贴合行业特性,精准把握金融职工时间碎片化、职业专业性强的特点,以光影、声音等轻量化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工作场景,有效破解工学矛盾;二是内容设计突出实践导向,摒弃“单向灌输”模式,通过“观影+研讨”“宣讲+竞赛”等双向互动形式,让职工直观看到思政学习对业务提升的促进作用,强化学习内生动力;三是系统联动强化上下协同,工会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基层单位立足实际创新形式,形成“系统有统筹、基层有特色”的良性循环,使大思政课成为凝聚金融力量、推动行业发展的“粘合剂”,为同类行业工会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