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飞地”普惠托育模式
破解异地职工“入托难”

【背景】随着人口流动加剧,行唐籍职工在石家庄就业过程中,面临着随迁子女教育的突出困境:受户籍、居住证、社保缴纳地等因素限制,子女难以在市区享受优质、平价的学前教育资源,“入托贵”问题成为制约职工安居乐业的关键瓶颈。行唐县总工会深刻践行“职工在哪里,工会服务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理念,主动跳出传统地域服务的局限,将解决异地职工子女入托难题作为履行基本职责的重要抓手,探索跨区域、精准化服务新模式,为破解县域外职工民生痛点开辟新路径。

【目标】行唐县总工会以解决行唐籍在石职工“急难愁盼”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立“政府支持、工会牵头、专业机构运营”的跨区域服务机制。通过整合行唐与石家庄两地的政策、资金、服务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服务合力,从根本上缓解职工子女“入托贵、入托难”问题;以服务实效提升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推动工会服务从“县域内覆盖”向“跟随职工足迹延伸”转变,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区域工会服务标杆,让“娘家人”的温暖精准触达县域外职工群体。

【举措】行唐县总工会的做法并非简单的牵线搭桥,而是一次系统性、创新性的服务升级:一是精准需求调研与身份认证机制,筑牢服务根基。为避免服务“大水漫灌”,工会通过“主动走访+跨地域协作”双路径开展需求摸排:依托行唐爱心会等成员地域跨度广、职业构成多元的社会组织,定向对接在石行唐籍职工;通过座谈访谈、电话调查等方式,精准锁定“子女入托”这一核心需求。同时,建立简便高效的身份认证流程,严格界定服务对象范围,确保资源精准投放,从制度上杜绝服务滥用,为后续服务开展筑牢基础。二是跨域协作与三方合作模式创新,打破服务壁垒。突破行政区划的传统限制,由行唐县总工会(职工输出地工会)主动对接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职工输入地政府职能部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跨区域服务扫清政策障碍;进一步联动映慧幼儿园等专业幼教机构,构建“政府支持-工会牵头-机构运营”的三方合作范式。在这一模式中,各方权责清晰、优势互补: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工会统筹资源与需求,专业机构负责服务落地,形成高效协同的服务闭环,彻底打破跨区域服务的壁垒。三是梯度普惠与资源扩展实施,扩大服务覆盖。采用“重点突破+范围扩展”的梯度策略,分阶段推进服务覆盖:首先以映慧幼儿园为核心园区,优先落实行唐籍职工子女优惠入园政策,解决最迫切的需求;随后将普惠范围延伸至与映慧幼儿园紧密合作的萌贝集团旗下6所幼儿园,实现服务资源的规模化扩展。这一梯度推进模式,既保证了服务初期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又通过资源扩展满足了更多职工的需求,实现了“多元选择+广泛受益”的双重目标,最大化提升服务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成效】普惠托育模式实现多维突破。普惠覆盖上,首个服务周期内,仅映慧幼儿园便助力8名行唐籍在石职工随迁子女入园,托育费用减免50%,受惠幼儿占全园10%,直接减轻职工教育负担。模式创新上,成功开辟输出地工会跨区域服务务工会员新路径,推动工会服务从“本地化” 转向“跟随职工足迹化”,践行“娘家人”职责,职工满意度超90%。社会效应上,项目间接为石家庄企业稳定员工队伍,降低职工因子女入托问题的离职风险,彰显工会服务大局的价值;还获职工、企业、合作幼儿园及两地政府多方认可,成为区域工会工作亮点品牌,显著提升工会组织社会影响力。

【点评】行唐县总工会“反向飞地”普惠托育模式,为县域工会服务异地职工提供宝贵经验。其以理念革新为前提,跳出本地服务传统思维,洞察新型城镇化下异地职工困境,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联动多方构建共赢合作生态;以精准施策为关键,紧扣“入托贵、入托难”痛点,通过梯度优惠、分阶段扩展及全流程精准把控,高效配置资源,确保实事办实;以可复制性为价值,跨区域协作、三方合作、梯度普惠等策略,可为劳动力输出大的县域工会提供标准化模板。此实践是工会深化改革、服务职工的成功探索,诠释“以职工为中心”导向,彰显适应人口流动、创新服务模式的担当,为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